后来野心渐渐大了,毕竟一个班十来个学子,多收三个班,每年就多二百两银子的进账,然后就成了如今这般。
但他也怕出事,便只收那些年纪小刚启蒙的。
对于有些权势,需要巴结的他就亲自教,剩下可以拿捏的,就让几个儿子负责教学。
大多都是未启蒙的孩子,什么也不懂。家长又觉秀才公不会骗人,所以孩子送到梁家私塾,却只学了些皮毛,问起来,便说孩子既不努力,又没有读书的天赋,然后家长便信了,直接绝了继续求学的路。
至于是否真的没有天赋,恐怕无人知晓。
所以大多数人,并未发现不妥。
但也不是无人发现,只是闹起来也无济于事。
毕竟梁秀才有功名在身,又与衙门有点关系,普通人家,就算手里有点余钱,在威逼之下,几乎都选择了息事宁人。
而且闹起来,不愿留在私塾的,束修银子梁秀才是不退的。
他俩问过的,就有前一天交了银子,后一天发现教学之人不是梁秀才,当即找过去,那束脩也没要回来,还被警告不许乱说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